这问题令人伤感,六百年昆曲,果真到了这步田地了么?
”门庭冷落”,我手头没有数据来支撑这个说法,不太信,也没法不信。
我感觉或是”文化逐渐快餐化趋势”,导致了目前这么个窘境,有些惆怅和焦急。
昆曲是“京剧之母”,”百戏之师”,它的婉转悠扬之旋律,醉倒了古今中外无数的痴迷者,包括本人。
最喜欢的是汤显祖的《牡丹亭》。
有时间有机会就去剧场欣赏,没时间没机会俺就在电脑上备几个本子看: 一是张继青主演的“电影本”,二是白先勇导演的“青春本”。
上月某日开车带一家人跑去省城,打算看“戏码头”组织的上海昆曲班子”头牌“蔡正仁率团过来的演出《牡丹亭》。
结果因剧院拒绝6岁以下儿童进场,我们放弃购票。这个“政策”“让他们少了”一车的观众”,呵呵。这边厢一大撂票没卖出去,那边厢还在四平八稳地守死规矩。
一一倒不是反对剧院的规定,我是意在言外,戏剧的推广、普及,就没有其他渠道了么,想看的看不到,看得到的不想看,成了死局。
另外,昆曲的一个词转(唱)三分钟下不了地的节奏,让今天吃惯了“快餐”,坐惯了“快车”的人们,怎么接受得了,这也是个问题,到底是削足适履呢,还是怎么弄,应该有人来考虑。
对这个问题我觉得需要进行一个认真的回答。
昆曲,原名“昆山腔”或简称“昆腔”,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、剧种,现被称为“昆剧”,她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珍品,被誉为是戏曲“百花园”中的一朵“兰花”。
昆曲发源于十四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,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走向全国,自明代中叶起独领中国剧坛近四百年。昆曲柔合了唱念做打、舞蹈及武术等,以曲词典雅、行腔婉转、表演细腻而著称,被誉为“百戏之祖”。昆曲以鼓、板控制演唱节奏,以曲笛、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,其唱念语音为“中州韵”。我们介绍了昆曲的发源和特点之后,再简单说说昆曲与京剧的区别,主要有三点:(一)昆曲演唱用笛子伴奏,京剧用京胡;(二)昆曲唱牌子,京剧只有某些借鉴昆曲的戏才唱,大部分不唱牌子;(三)昆曲的念白大部分为苏白,北昆等北方剧团用京白较多,京剧念白分京白和韵白。二者之间从一般民众来看,京剧是国粹是国剧,而从学术与美学的角度看,昆曲才是最能代表中国戏曲美学品味的国剧。昆曲是国学,而京剧仅仅是一种戏曲,如要称之为国学,则是不合适。严格意义上说,京剧是大众文化是广场文化,而昆曲是贵族文化是宫廷文化。那么为什么会“昔日万人空巷,今朝门厅冷落”?我想原因主要是以下方面。首先,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、巅峰和衰落的阶段,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。昆曲以及京剧也是如此,昆曲已有近六百年历史,京剧的形成也有二百余年,已经经历了巅峰、辉煌阶段,如果没有再进一步的发展、创新,也只能逐步走向衰落和消亡,这是自然规律和必然结果,我们大可不必为此惊慌失措或者大惊小怪。其次,昆曲及京剧都不能陶醉在以往的辉煌之中。昆曲虽然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、中国韵文学和中国戏曲文学的高峰,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被束缚了手脚,缺少了发展与创新。在当今的社会里,发展迅速、节奏很快,昆曲以及京剧已明显跟不上了发展、无法博得大众的喜爱,更是有那么一些“贵族”和“老爷”们死捧着京剧、昆曲是国粹是高雅艺术,而把“她养起来,不让其经风雨”,这更加速了其走向衰落和消亡。
最后,我认为还是应该强调一下: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、音乐戏曲宝库里珍贵财产,我们有责任保护和弘扬。但昆曲以及京剧的存亡最终还是要靠其自身的改革创新,来恢复青春再创辉煌。我想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如此,如果没有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创新,都只能走向衰落和灭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