葡萄原产亚洲西部,世界各地均有栽培,世界各地的葡萄约95%集中分布在北半球。葡萄(学名:Vitis vinifera L.)为葡萄科葡萄属木质藤本植物,小枝圆柱形,有纵棱纹,无毛或被稀疏柔毛,叶卵圆形,圆锥花序密集或疏散,基部分枝发达,果实球形或椭圆形,花期4-5月,果期8-9月。
葡萄原产于欧洲、西亚和北非一带。据考古资料,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。大约在7000年以前,南高加索、中亚细亚、叙利亚、伊拉克等地区也开始了葡萄的栽培。
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波斯(即今日伊朗)是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。
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并进行葡萄酒酿造的国家是希腊。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北各地均有产,主要产于新疆、甘肃、山西、河北、山东等地。中国栽培葡萄已有2000多年历史,相传为汉 葡萄 代人张骞引入。
中国与伊朗分处亚洲东部和亚洲西南部,地理上山海相隔。但早在两千多年前,两国已有直接官方往来。西汉年间,张骞出使西域,途中派遣持节副使到访安息(中国对伊朗古称)并获极高礼遇;东汉末年,安息太子安清东行传法,遍访长安、洛阳等地,译出中国最早的汉字佛经。自此,横跨欧亚的古丝绸之路在两国共同努力下开辟,以此为纽带,两国商品互通有无,官民往来络绎不绝,中华文明与波斯文明交相辉映。从两汉一直到近现代,二者始终保持友好往来。
中国先贤孔子说,“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”。伊朗诗人萨迪说,“亚当子孙皆兄弟,兄弟犹如手足亲”。
从古至今,中伊两国为丰富世界文明和推动人类进步作出积极贡献。作为丝绸之路的缔造者与重要参与者,古代中国与伊朗架起东西方沟通的桥梁,中国的竹笛与伊朗的唢呐在丝路沿线演奏出八音克谐,中国的桃李、中草药与伊朗的葡萄、石榴在异乡结出满园硕果。
1971年中伊建交,两国跨越历史长河再次相逢。今天,中伊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,推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签署“25年全面合作计划”,守望相助共抗新冠肺炎疫情。
新的历史时期,增进不同文明间相互尊重与交流对话,依然是中伊共同倡导价值追求:1998年,伊朗促成“联合国不同文明对话年”,以增进不同文明间相互理解和沟通;2019年,在中国倡议下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,为促进亚洲和世界文明间平等对话和交流互鉴提供广阔平台。中伊两国不断用行动为世界文明进步贡献智慧。
文明因交流而进步,因包容而发展。中华文明与波斯文明已绵延数千年,不仅没有走向衰落消亡,反而随时代不断发展、传承至今,甚至辐射周边地区、远播海外,这与其文明的包容性、融合力和吸引力不无关系。
是指高品质葡萄干,是指晒干的葡萄果肉饱满,发育较好,因此出来的干果也能达到标准。8A来自医学术语,最早用来衡量试管婴儿胚胎。胚胎8a主要是用来形容试管婴儿胚胎的好坏质量,考虑胚胎属于比较好的胚胎,通常胚胎比较饱满,级别比较高,质量比较好。
葡萄干是借助于太阳热或人工加热使葡萄果实脱水形成的食品,含糖量高,是典型的高能量营养品。葡萄干水含量低,方便运输和贮存。世界各地最主要的制干葡萄就是绿色无核葡萄品种无核白,其它制干品种有白玫瑰香和黑科林斯。由于葡萄干制作对葡萄品种和产地气候要求十分严格,因此葡萄制干仅分布于美国加州、土耳其、伊朗、及我国新疆等部分葡萄产区。我国的葡萄干几乎全部产自新疆,无核白是其中最重要的制干品种。与美国的葡萄干主产区加利福尼亚不同,新疆葡萄干的80%是绿葡萄干,亮丽的绿色是我国葡萄干特有的优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