谢谢邀请。我认为这很正常。张帅和斯托瑟一起拿下了澳网的女双冠军。澳大利亚本地的电视台采访,主要以斯托瑟为主,一是斯托瑟是本土名将,是澳洲网坛的传奇人物,早已是大满贯冠军选手,叫上张帅一起,是因为这次拿的是女双冠军,搭档功不可没。如果是在国内采访,张帅肯定就是主角了,采访的议题着重点不同,突出的对象肯定不同。
回想一下,李娜在澳网的受欢迎程度,那是李娜用成绩征服了球迷,三进决赛,一冠两亚的成绩,澳大利亚的媒体一直是把李娜当主角对待的。当然,李娜的个人魅力也是重要因素。
张帅的成绩,国内的球迷觉得很励志,很不容易,但国外的球迷不会这样看。毕竟,单打比赛的成绩才更引人关注。
我认为,澳大利亚电视台的做法没什么值得吐槽的,况且,斯托瑟也是值得尊敬的球员。
我觉得这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,首先张帅并不是澳大利亚本土网球选手,她的搭档斯托瑟才是主角,主办方过度关注本土选手再正常不过,其次大满贯双打冠军确实影响力有限,与大满贯单打冠军有天壤之别,若真有那天张帅能获得大满贯女单冠军,到时候张帅想被忽略都很难!相信张帅也不会介意这个小插曲,作为球迷的我们就更不应该瞎掰掰吧!
这件事情发生在澳网女双结束之后,张帅/斯托瑟携带冠军奖杯被负责赛事转播的当地电视台——澳大利亚9频道请到了赛场边的演播室里,作为东道主选手的斯托瑟捧着冠军奖杯坐到最中间,其搭档中国选手张帅却被安排坐到了最边上。在采访过程中,张帅几乎没有得到开口的机会,被问到的唯一一个问题是“女单决赛看好科维托娃还是大阪直美”,张帅淡淡地回应到“我没有太关心女单决赛”。
当地电视台的做法引起了很多球迷的不满,连澳大利亚球迷也替张帅鸣不平,他们认为张帅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。确实,按照正常的逻辑,同为双打冠军的斯托瑟与张帅应该坐在一起,同时成为采访的主角。斯托瑟是本土明星,名气、成绩都比张帅好,她可以获得本国媒体更多的关注,这点可以理解,但不能将夺冠的另一功臣晾在一边,当做不存在似的,这就不太合适了。要不当地电视台就只请斯托瑟,既然请了张帅就应该照顾到。
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好,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,老百姓也不只满足于吃饱喝好,精神上的追求也越来越高,这正好说明我们处在从中等收入往上走的阶段。
就像一个学生之前学习不好,现在成绩稳步提升,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越来在意自己在班里同学和老师对自己的看法。得到表扬自然沾沾自喜,一旦听到对自己不利的声音心里就不是滋味,说白了就是过于敏感和自尊心太强。
说了这些作为开场,我想表达的意思就是,我们从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,经常有不同领域能摸到世界顶尖水平了,但是这时难免会有不和谐声音在耳边像苍蝇一样若隐若现,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我们作为听者的心理,或者说内心是否够强大,当有一天我们可以对不和谐的声音一笑了之,不辩解,不理会,这才是从内到外散发着强大气场和王者气概的强者,会让旁边搅局者自讨没趣,甚至不寒而栗,我希望这一天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能早点到来,毕竟我们已经压抑太久了。
太可耻有点夸张了,但做法确实值得商榷。夺冠是两个人的功劳,不说给张帅多少镜头,至少座位都尴尬。
像夺冠后的采访,正常情况应该是两位选手坐在中间,即斯托瑟与张帅并肩而坐,而该媒体竟然把张帅安排在最边上,明显有“冷落”,这样的做法,值得商榷。
在访谈期间,这家媒体电视台也只是围绕斯托瑟在那嘚啵嘚啵,没有给张帅有更多的尊重,全程也就问了一句对于女单决赛的看法,张帅回答他不关注。此外,再也没有给张帅说话的机会,俨然成了“背景板”,场景确实尴尬,有澳大利亚球迷,都有质疑,这样做对张帅不够尊重。
作为一家当地电视台,对于本土选手多采访点可以理解,但全程几个人聊的那么嗨,让张帅当作看客,这做法有点过分了。如果换做是中国媒体,相信断然不会有如此之举。
我感觉还是斯托瑟会做人,在颁奖环节,当张帅举起国旗那一刻,她也举起国旗,并靠后站,让张帅高手主场般的氛围,斯托瑟也被成为“国际主义战士”。
我感觉,之所以有如此尴尬局面,还是因为李娜之后,咱们的网球没有让人称赞的成绩,想当初,李娜在澳网打比赛,那就是主场般待遇,粉丝疯狂,媒体关注度也极高。
针对这个采访节目,这家电视台做法值得的鄙视。换句话说,在国外,想赢得尊重,就要靠扎实的实力,去打出成绩!
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“勒梅尔森”学生奖及3万美元授予了该校航空学系的博士卡尔戴尔奇,他发明了一架名叫“飞跃(Transition)”的个人空中汽车。
这名博士并没有把奖金直接拿回家,而是径直来到了汽车公司泰拉夫加Terrafugia,他希望能在2009年前把这项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去
第一辆飞行汽车:Autoplane创始人:飞行汽车之父格•寇蒂斯,日期:1917年。
格伦·哈蒙德·寇蒂斯 Glenn Hammond Curtis(1878年5月21日~1930年7月23日)美国航空先驱、飞行家、著名飞机设计师。生于美国纽约州海蒙德斯港。年轻时从事制造自行车和摩托车。
生平
格伦·哈蒙德·寇蒂斯
1904年,他设计了“加利福尼亚之箭”飞艇并制造了一台发动机。由于在飞机发动机方面的成就,1907年加入航空试验协会。1908年7月4日,他驾驶自己设计的“六月臭虫”飞机飞行获得“科学美国人”奖杯。接着他开始涉足水上飞机领域,把自己的“六月臭虫”号飞机装上两个浮筒,命名这架水上飞机为“潜鸟”,但是没能起飞成功。
1909年8月,在法国小城兰斯举行的飞行竞技会上,寇蒂斯驾驶No.1双翼飞机取得飞行速度冠军,该机安装的新型发动机也是寇蒂斯设计的。
1910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航空展览会,使寇蒂斯有缘见到了法国航空先驱亨利·法布尔和法布尔自己研制成功的水上飞机,该机在这次航展上引起巨大轰动。他俩讨论了许多有关水上飞机的问题,法布尔非常慷慨地向寇蒂斯提供了有关资料。由此,寇蒂斯开始思索超越法布尔,研制新原理的水上飞机。
1911年,寇蒂斯将他自己设计的陆上飞机改装成水上飞机。在机身下加了一只大浮筒,左右机翼翼尖处各安装一只小型浮筒,用于在水面滑行时保持平衡。这是第一架实用型水上飞机,寇蒂斯驾驶它访问了宾夕法尼亚号战列舰。
寇蒂斯善于向同时代的航空先驱者学习,但这个学习不是模仿而是超越。例如他学习莱特兄弟的“飞行者”号飞机用扭曲翼尖以操纵飞机转弯的方法,改进用副翼操纵,是一大技术进步;他学习法布尔的水上飞机设计,但他详细研究了浮筒式水上飞机的诸多弱点后,终于在1913年对水上飞机做了一次革命性的改进:把飞机中部的浮筒进一步放大,形成了船形机身,船身式水上飞机就此诞生,并很快取代浮筒式水上飞机,成为主流机种。
1919年5月,美国飞行员驾驶寇蒂斯设计的NC-4水上飞机首次分段飞越大西洋成功。1929年,两个航空先驱创立的曾经是竞争对手的航空公司―莱特航空公司和寇蒂斯飞机公司合并为寇蒂斯-莱特公司。该公司曾研制生产了P-40型战斗机、C-46运输机等著名飞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