谢谢邀请。
我就说说我们学校的情况吧,可以说到期末考试,整个学院基本没有***的。
具体做法主要是
1、学校领导要组织教务处相关负责人开会,专门强调诚信考试的重要性,
2、教务负责人(教学副部长)在自己的学部组织召开考前会,强调有关考试的各种问题,比如作弊问题,处罚问题、卫生问题等
3、辅导员散会之后都回去班里组织召开本班级的考前会,重点强调考试诚信问题,作弊之后的处罚问题。
我们学校的处罚相对严重,不诚信考试的话轻的警告,到严重警告,再到开除学籍都有。而且也出现过开除学籍的情况。
一般给学生说的时候是这样说,比如,告诉学生没必要 作弊,因为即使这次考不好,还有补考、缓考甚至大四那一年的大补考。
其次是告诉学生***和作弊的严重后果。
比如开除学籍、比如处罚书会放入学生档案,跟随学生一辈子等等,让学生深知***作弊的巨大危害。
再有就是学院比较重视考风考纪以及平常的学风建设
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诚信学习等行为,因此在学院多年的期末考试中,几乎没有学生作弊,进而保证了本学院历年考研率在30%以上,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。
不仅仅从道德的高度去倡导诚信,而是将实施诚信与具体有效的制度结合起来,让诚信有了自觉履行的现实之基,这让“诚信考试”变得符合现实而具有了强大的“18年无一作弊”的生命力。
你愿意参加诚信考试吗?日前,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2016级旅游管理1、2班的89位同学集体走进了诚信考室,在无监考老师的情况下,完成了旅行社经营管理期末考试。(6月20日《重庆晨报》)
据报道,这家高校开展诚信考试已长达18年,有数千学生走进诚信考场,却无一人作弊。舆论对此抱以赞许。客观而言,这些赞誉之词并不为过,相比于诸多考试中的“诚信缺失”,以及“逢考必抄”的大学现实问题,能让每一场“诚信考试”都干干净净,还能坚持18年之久,这本身就让人佩服。然而,在看到这一诚信成果来之不易的同时,我们也切莫忽略了产生这一诚信结果的重要前提。
为何这所高校设置了“诚信考室”,就能让学生遵规守纪?其中,不能回避的是这一诚信考试背后的几项制度支撑。首先,考生要签订不作弊承诺书,承诺书中“一人作弊,所有参考者成绩作废”的约束力无疑是极强的。其次,参与诚信考试的考生如果不作弊,学校将会为其出具一份诚信档案。这无疑是一份含金量很高也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“权威鉴定”,其中的好处自不待言。其三,事实上考场也没有放任自流,全程监控的摄像头,事后“倒查”等程序,当然也不是吃素的。我们不妨试想一下,如果没有监控会怎样?没有“一人作弊,全部作废”的惩戒设置会怎样?没有毕业后专门的一份“诚信档案”激励又会怎样?所以说,在“18年无一人作弊”的“辉煌成果”背后,无论如何也不能否定与之配套的上述“制度”的作用。
现实生活中,人们对诚信的呼唤是殷切的,但让人无奈的现状却是失信行为比比皆是。多年前某地出现了“无人值守菜摊”,运营一段时间后被迫关闭,原因是一些“贪小便宜的人”偷偷取菜却不给钱,举办者亏本过巨无法运营。我们犹记得上海一些地铁站曾开展“爱心伞”活动,据报道几年下来,从最初的2万把雨伞,最后仅剩约600把。“爱心伞”一场雨丢一些,每一场雨都淋出了某些市民的低素质和不良品质……
那么,问题出在哪儿?是人们不需要诚信吗?是人们不希望自己成为诚信者或者不知道诚信的好处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在笔者看来,绝大多数与诚信相关的公益事件,是因为开展者和组织者过高估计了人们内心的道德和自觉,过高地预期了一些人在“私利”面前的抵抗力。他们过度理想化地寄托于公民的道德自觉,而忽视了人性和人心中仍有“不良”的一面,而忽略了营造诚信环境所必要的配套制度的跟进。一边是组织者“高歌大义”,另一边却是“不诚信者”的肆无忌惮,两两预期形成巨大落差,结果必然导致类似活动的虎头蛇尾。
再回到重庆这所高校的“诚信考试”上。我们可以发现,该学校难能可贵的是并不仅仅从道德的高度去倡导诚信,而是将实施诚信与具体有效的制度结合起来,让诚信有了自觉履行的现实之基,而这让“诚信考试”变得符合现实而具有了强大的“18年无一作弊”的生命力。从重庆这所高校开展的“诚信考试”一事上,我们获得了有益的启示,那就是,实施诚信制度不可或缺,就像越来越多的针对“老赖”的配套性制度,不能乘坐高铁和飞机,不能高档消费等配套性制度,不正是让“老赖”们胆寒的法宝吗?
“让诚信者获益,让失信者寸步难行,乃至付出惨痛代价”,并以强力的配套制度或法纪保障之,这才是“诚信考试”之所以成功的“真经”。
(文/毕晓哲 刊于燕赵都市报2018年6月21日第2版 原题:我们从“诚信考试”中取到什么真经?)